每到農曆五月,氣候又溼又熱,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著艾草、菖蒲。(謝瓊雲翻攝)
每到農曆五月,氣候又溼又熱,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著艾草、菖蒲。(謝瓊雲翻攝)
以中藥艾絨製作而成的艾粒,是中醫師門診上經常用來治療疾病的藥方。(謝瓊雲翻攝)
以中藥艾絨製作而成的艾粒,是中醫師門診上經常用來治療疾病的藥方。(謝瓊雲翻攝)
中醫師經常以艾絨製作成的艾粒,運用在針灸治療上。(謝瓊雲翻攝)
中醫師經常以艾絨製作成的艾粒,運用在針灸治療上。(謝瓊雲翻攝)

農曆五月,古代時又被稱做「毒月」、「惡月」。值此季節氣候潮溼燠熱,食物不易保存、容易腐敗,也使得腸胃常常出狀況;加上萬物活躍,生命正值繁衍季節,連傳染病原也快速傳播擴散。中醫師林親怡指出,跟著古人的智慧,在端午時節做好避邪、防疫工作,自然就能趨吉避凶。

許多人都知道每逢端午節就要掛菖蒲、艾草,喝杯雄黃酒避邪,其實這些古時的智慧,可是大有學問!古人透過經年累月的生活觀察,體驗出「避邪」和「防疫」的重要,依照經驗法則逐漸累積,成為習俗,因此端午節也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開始的衛生防疫節日。

員生醫院中醫部主任醫師林親怡表示,端午節用來避邪的植物,如艾草、菖蒲,不僅能有效驅趕蚊蟲動物,更是中醫師臨床治療時的愛用藥方,經常拿來治療疾病。無論生搗汁、煎煮入藥飲用或沐浴、吊掛門口或是燃燒除蟲,都非常實用。

林親怡說,根據《開寶本草》記載,艾草,「主灸百病,可作煎」;艾草葉可製成艾絨,點燃薰蒸、除百病。而針對腹瀉、腹痛等腸胃道疾病,《本草綱目》描述道:「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若天雨腰腿冷痛,可用艾條灸溫經散寒;此外,艾葉也是暖宮常用,用來治療經痛、崩漏、不孕等疾病的熱門藥材。她也提醒艾草的使用禁忌,,根據《本草圖經》提醒,艾草性偏溫;若體質偏熱、或有燥熱症狀者,必須小心使用。

林親怡說,中藥使用的菖蒲,是「石菖蒲」,主要功效是開竅寧神,化溼和胃。石菖蒲有特殊的揮發油,可用於耳鳴、喑啞等疾病通竅。也可用在神經相關疾病,如治療痰濁蒙蔽引起的頭暈,嗜睡,健忘等疾患。因季節溼熱、或吃太多肉粽等糯米製品引發腸胃道疾病也有效果,可治療脘腹脹悶、食慾不振,或是打嗝有濁氣等症候。但是體質陰虛的民眾,就得小心使用。

除了使用植物避邪,她也提醒民眾,最重要的仍是飲食有節度,應節食品粽子,較難消化、還會抑制胃腸蠕動,因含有大量澱粉,消化過程中會大量吸水,吃太多會引起便秘,不應吃太多;同時要經常洗手、預防傳染病。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

#艾草 #避邪 #疾病 #治療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