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郁婷 醫師
腦中風之後的病人,其實就像是又回到了嬰兒期一樣,要重新學習翻身、坐立、走路、日常生活動作及說話與吞嚥。
近年來,由於復健觀念逐漸普及,在大都市的中風病人,大多會主動接受復健治療,然而已在鄉鎮服務多年的我,卻仍然發現,鄉村中依舊有不少人完全不認識復健,以為在家裡認真做運動,就可以取代到醫院做復健,而錯失了腦中風復健的黃金期,其實復健治療,可以矯正步態,預防關節炎的惡化,增進病患日常生活功能,減少家人負擔,改善語言及吞嚥功能,移除鼻胃管、尿管、加強病患行走能力…等等。
根據衛生署105年度的統計資料,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名,大多數的人認為腦中風只發生在老人身上,其實近年來,隨著國人的飲食習慣改變,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生活步調緊張壓力升高,因此心血管疾病的年齡層已逐漸下降,正值壯年期的中風,讓家庭遭受到更大的衝擊及影響,也更突顯出復健的重要性。
腦中風可能給病患帶來系統性的功能障礙,主要包括身體及手腳半邊麻痺無力,吞嚥困難,語言溝通不良,大小便失禁,及認知情緒變差等後遺症。若是沒有適當且及時的復健治療,則又可能會發生四肢關節攣縮,壓瘡,吸入性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
腦中風復健治療團隊的相關成員包括了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精神科等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護理師、營養師及社工人員等,除了必須要預防再發性的腦中風發生,也要確實把握黃金治療期,以減低上面所說的各種功能障礙及併發症,並且因後續所需面對長時間的復健治療,對於個人及家庭所帶來的時間,照顧和經濟壓力更是很大的負擔,故適當的社會福利輔助(如殘障鑑定,輔具申請)和長期照顧系統的選擇(如居家訪視或安養中心的安置)也十分的重要。
由於多數中風病人肢體無力,無法自行翻身,為避免壓瘡,關節攣縮等併發症發生,醫護人員會教導家屬需注意適當的擺位,例如,仰臥時頭傾向健側,側臥時患側在上,肘部和膝蓋微彎,手握可以撐開手指之毛巾捲或軟球,避免垂足發生,並定時翻身並檢查皮膚是否有發紅或破皮。
對於病人的行動能力是病人本身和家屬最關心的問題,肢體障礙的改善程度會因腦部受損的嚴重度而不同,這時復健治療團隊就是利用病人殘存的運動及感覺功能,加以誘發及訓練,再加上各種輔具的應用,盡力讓病人擁有行動能力。
在日常生活方面,許多的病人經過復健治療團隊的教導及訓練之後,大多可完成簡易的日常活動,例如床上翻身、穿衣服、吃飯、刷牙洗臉等活動,大部份僅在上下樓梯和洗澡時需要家人協助。
在大小便能力方面,中風初期的病人通常會有尿滯留的現象,也就是尿不出來而需要使用導尿管,但大多數的病人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排尿機能多可以恢復,不再需要使用導尿管,此時有些病人會出現頻尿或失禁的現象,幸而可以藉由藥物及解尿時間的調整來改善,至於大便的問題,在中風初期,會給予大便訓練的教導及藥物,加上足夠的水份及纖維素攝取,幫助病人養成定期解便的習慣。
在腦中風的初期,吞嚥功能障礙相當常見,但是真正需要長期使用鼻胃管灌食的病人只佔少數,腦中風患者通常是在喝水時比較容易發生嗆咳,在經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評估及治療之後,可以藉由調整食物的黏稠度來避免嗆咳,例如在開水或果汁中加入食物增稠劑,餵食病患黏稠的稀飯或果泥等,都可以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語言溝通困難也是中風後一項不少見的後遺症,幸而在語言治療之後,在理解能力方面通常有不錯的恢復,而表達能力因很多患者內心會害怕說出別人聽不懂的話,因此不敢開口說話,讓表達能力無法如期的進步。
腦中風確實會造成嚴重的失能,但是在家屬,病人,及復健治療團隊三方面一起努力之下,失能的恢復及進步,也常是讓病人及家屬感到雀躍及安慰的,也是復健治療團隊的強心針,希望經由這篇簡短的分享,能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中風後復健的重要性,也期待及祝福所有因中風所苦的病患及家屬,都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讓我們一起加油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