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7 月
2019

炎炎夏日,網路上有民眾分享「以熱解熱」消暑,吃辣、薑來調解體溫,但中醫師認為,「以熱解熱」只適合「冷底」的人,一般人須靠補充水分、綠豆湯、椰子汁等來消暑解熱,至於常被丟棄的「蔥白」,適合在夏天感冒時煮水飲用增加循環代謝,也有助於解熱。
台灣員生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說,外熱內寒型的人才適用在夏天「以熱解熱」,包括吃辣、喝薑茶等,達到發汗原理,但是薑茶不選老薑,而是選生薑,最好選在下午傍晚或早上剛起床時飲用。
夏天仍手腳冰冷或因進出空調室而受寒者,可利用「蔥白」煮水來喝,中醫師認為夏天感冒不耐寒也不耐熱,「蔥白」水可以增加循環代謝,有助於解熱。
>>>只有華人喝熱水、老外喝冰的也沒事?醫師這樣說
但燥熱型體質的人不適合蔥薑蒜,可能一吃就嘴破、便祕、睡不著,須以冬瓜、絲瓜、西瓜及柑橘、柳丁等來消暑解熱,西瓜底部的「白翠衣」可加冬瓜與生薑煮湯,鳳梨苦瓜雞可補充白天消耗的糖分與營養,都很消暑。
>>>夏天吃冰最消暑?專家:吃這個降溫又開胃
一般人夏天流汗多,流水也流失電解質;林親怡說,若只喝純水會讓體內電解質更稀釋,相較之下,熱茶含有鉀離子或鹼性離子,可以止渴,若沒有脾胃虛寒、胃食道逆流者可以在中午高溫時喝淺焙茶如清茶、綠茶消暑,較虛寒者可喝熟成茶如烏龍茶、紅茶等。

#夏天
#消暑
#員生
#員榮
https://lihi1.com/LH2Wx
10
7 月
2019

員生中醫部黃永昇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好發在天氣變化的過敏疾患均和體內深藏寒邪有關,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是最炎熱的時候,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吳敏菁攝)

員生中醫部黃永昇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好發在天氣變化的過敏疾患均和體內深藏寒邪有關,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是最炎熱的時候,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吳敏菁攝)
台灣流行病學分析,約有26.3%有過敏性鼻炎,20歲以下的更達37.8%,接近四成,中醫師指出酷熱的「三伏天」令人煩燥,但好好調理,卻是改變體質,改善過敏性鼻炎的好時機。員生中醫部黃永昇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好發在天氣變化的過敏疾患均和體內深藏寒邪有關,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是最炎熱的時候,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
員生中醫部黃永昇主任表示,過敏性鼻炎在中醫稱作「鼻鼽」,多因臟腑功能失調,再加上外感風寒或外邪侵襲鼻竅而致。其中以肺、脾、腎影響為主,所以主要透過調養肺臟,健脾益氣,溫補腎陽或滋養腎陰等方法調理病患體質,加強患者抗病能力。
一位30幾位男性患者,過敏性鼻炎多年,季節交換或是吹冷風就打噴嚏和流鼻涕,嚴重時會整天都在打噴嚏,接受近兩周的中藥治療,流鼻水的症狀大幅改善,但四個月後,又出現了,原因為吃西瓜後又復發,醫師也提醒,除了中藥用藥外,再重複提醒患者,虛寒體質的人,要避免吃到寒涼水果,諸如如西瓜、香瓜等。
員生中醫部黃永昇主任表示:過敏性鼻炎特別重視體質,除了利用中藥調整體質外,飲食的衛教一樣重要,患者需忌口寒涼性的食物,並多攝取蔥薑蒜等溫熱性食物,與山藥、蓮子、紅棗和南瓜等補脾肺的食物,以健脾補肺,調整寒熱體質,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煩人感受。
三伏灸治療是中醫依據廿四節氣的排定,其中針對兒童或是成人患有氣喘、支氣管炎或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或是體質虛弱易反覆感冒者,都可藉由穴位敷貼療法改善體質與症狀,提高免疫力,降低感冒頻率。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體質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 #鼻炎 #三伏
11
6 月
2019
2019-06-06 聯合報 記者
林敬家╱即時報導
藝人賀一航因大腸癌病逝,這幾天民眾到腸胃科詢問大腸癌病相關問題的人數大增,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指出,有家族性瘜肉症者與其他器官有癌症者等都是高危險群,建議例行健檢以早期發現,而大腸癌患者有8成是生活型態不佳等後天造成,民眾應積極預防。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長郭武憲是肝膽腸胃科的專家,他指出,大腸癌是國人最好發的癌症,早期沒有明顯徵兆,直到癌症晚期,出現排便異常,腹痛、食慾減低、體重減輕、貧血甚至肝、肺臟轉移等症狀才被發現。
他說,有家族性瘜肉症者、直系親屬有大腸直腸癌者、本身接受過大腸直腸癌治療者、有慢性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患者、以及身體其他器官有癌症者都是高危險群,應提早做大腸鏡或做預防性大腸直腸切除, 50歲以上民眾可積極參加國健署每兩年糞便潛血檢查,以及上五年一次鋇劑灌腸攝影或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病人中,約有20%與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0%則跟肥胖、生活型態不佳、低纖高脂的飲食、年齡增長等後天因素有關。郭武憲說,息肉與大腸癌的發生息息相關,建議少燒烤紅肉、少熱量油炸,多蔬菜水果與規律運動,促進腸道蠕動,降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內的致癌物。
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鼓勵民眾,大腸直腸癌目前治癒率高,不算末期病人的話,5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即使是癌末病人,好好治療也有三成病人有機會存活超過五年,過程雖辛苦,但建議不要放棄治療,也不要選擇偏方或非正規療法,以免錯失適當的治療時機。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最近因有多民眾詢問大腸癌相關問題,今天提出叮嚀。圖/員生醫院提供
6 月
2019
〔記者林明佑/彰化報導〕繼李國修、豬哥亮後,演藝圈又一明星殞落,資深藝人賀一航因大腸癌離世,消息一出震驚各界,也讓民眾對大腸癌心生畏懼,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鼓勵民眾,只要及早發現,大腸癌的存活率其實很高,千萬不要因為逃避而去選擇偏方或非正規療法,以免錯失適當的治療時機。


肝膽腸胃科的專家也是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院長郭武憲教授表示,大腸癌是國人最好發的癌症,大腸癌初期並無明顯的症狀,直到癌末才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次數過多、排便出現黏膜有暗紅色之便血、大便形狀變細、腹瀉或便秘、腹部脹痛、食慾減低、體重減輕、貧血甚至肝、肺臟轉移等症狀。
郭武憲指出,早期診斷癌症要靠例行健康檢查,以及提早對高危險群的民眾實施檢查,一般50歲以上民眾可以積極主動參加國健署每兩年糞便潛血檢查加上五年一次鋇劑灌腸攝影或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保障腸道健康。
若自身有家族性瘜肉症者、直系親屬有大腸直腸癌者、本身有大腸直腸癌已接受過治療者、其他與大腸直腸癌有關的腸胃道瘜肉症及症候群者,如慢性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身體其他器官有癌症者,如甲狀腺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其他腸胃道癌症等,檢查年齡應提前到40歲。
雖然大腸癌檢查方式有糞便潛血反應、肛門指診、乙狀結腸鏡、鋇劑灌腸攝影、大腸鏡檢查,但大腸鏡檢查目前仍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的有效工具,尤其現在無痛內視鏡已廣被接受,全大腸鏡檢查並不難完成,心、肺功能不好,或年紀較長的民眾都不適合使用麻醉的檢查方式,就可以用免麻醉無痛方式,且免麻醉的檢查方式可以縮短時間,檢查時,醫生可以在受檢者清醒的狀態下,與受檢者進行雙向的溝通。
大腸癌的治療多樣化,端視診斷時癌症期別,因此早期發現的癌症除了預後良好以外,治療的選擇也會較多,如使用內視鏡切除、微創手術等,隨著期別增加則須外科剖腹手術、輔助性化學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等此時須與醫師充分溝通與配合才能接受完整治療。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HxCnbluYU?rel=0]
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也鼓勵民眾,大腸直腸癌目前治癒率相當高,不算末期病人的話,5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即使是癌末病人,好好接受治療,也有三成病人有機會存活超過五年。雖然過程可能很辛苦,但建議不要放棄治療,也不要因為逃避而去選擇偏方或非正規療法,以免錯失適當的治療時機。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