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世界日報】夏天流汗多 熱茶反而更消暑

炎炎夏日,網路上有民眾分享「以熱解熱」消暑,吃辣、薑來調解體溫,但中醫師認為,「以熱解熱」只適合「冷底」的人,一般人須靠補充水分、綠豆湯、椰子汁等來消暑解熱,至於常被丟棄的「蔥白」,適合在夏天感冒時煮水飲用增加循環代謝,也有助於解熱。

台灣員生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說,外熱內寒型的人才適用在夏天「以熱解熱」,包括吃辣、喝薑茶等,達到發汗原理,但是薑茶不選老薑,而是選生薑,最好選在下午傍晚或早上剛起床時飲用。

夏天仍手腳冰冷或因進出空調室而受寒者,可利用「蔥白」煮水來喝,中醫師認為夏天感冒不耐寒也不耐熱,「蔥白」水可以增加循環代謝,有助於解熱。

>>>只有華人喝熱水、老外喝冰的也沒事?醫師這樣說

但燥熱型體質的人不適合蔥薑蒜,可能一吃就嘴破、便祕、睡不著,須以冬瓜、絲瓜、西瓜及柑橘、柳丁等來消暑解熱,西瓜底部的「白翠衣」可加冬瓜與生薑煮湯,鳳梨苦瓜雞可補充白天消耗的糖分與營養,都很消暑。

>>>夏天吃冰最消暑?專家:吃這個降溫又開胃

一般人夏天流汗多,流水也流失電解質;林親怡說,若只喝純水會讓體內電解質更稀釋,相較之下,熱茶含有鉀離子或鹼性離子,可以止渴,若沒有脾胃虛寒、胃食道逆流者可以在中午高溫時喝淺焙茶如清茶、綠茶消暑,較虛寒者可喝熟成茶如烏龍茶、紅茶等。

#夏天
#消暑
#員生
#員榮
https://lihi1.com/LH2Wx

大葉大學護理系舉辦護理資訊國際研討會

Read More

【中國時報】酷熱的「三伏天」竟是調養過敏性鼻炎好時機

員生中醫部黃永昇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好發在天氣變化的過敏疾患均和體內深藏寒邪有關,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是最炎熱的時候,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吳敏菁攝)


員生中醫部黃永昇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好發在天氣變化的過敏疾患均和體內深藏寒邪有關,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是最炎熱的時候,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吳敏菁攝)

台灣流行病學分析,約有26.3%有過敏性鼻炎,20歲以下的更達37.8%,接近四成,中醫師指出酷熱的「三伏天」令人煩燥,但好好調理,卻是改變體質,改善過敏性鼻炎的好時機。員生中醫部黃永昇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好發在天氣變化的過敏疾患均和體內深藏寒邪有關,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是最炎熱的時候,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

員生中醫部黃永昇主任表示,過敏性鼻炎在中醫稱作「鼻鼽」,多因臟腑功能失調,再加上外感風寒或外邪侵襲鼻竅而致。其中以肺、脾、腎影響為主,所以主要透過調養肺臟,健脾益氣,溫補腎陽或滋養腎陰等方法調理病患體質,加強患者抗病能力。

一位30幾位男性患者,過敏性鼻炎多年,季節交換或是吹冷風就打噴嚏和流鼻涕,嚴重時會整天都在打噴嚏,接受近兩周的中藥治療,流鼻水的症狀大幅改善,但四個月後,又出現了,原因為吃西瓜後又復發,醫師也提醒,除了中藥用藥外,再重複提醒患者,虛寒體質的人,要避免吃到寒涼水果,諸如如西瓜、香瓜等。

員生中醫部黃永昇主任表示:過敏性鼻炎特別重視體質,除了利用中藥調整體質外,飲食的衛教一樣重要,患者需忌口寒涼性的食物,並多攝取蔥薑蒜等溫熱性食物,與山藥、蓮子、紅棗和南瓜等補脾肺的食物,以健脾補肺,調整寒熱體質,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煩人感受。

三伏灸治療是中醫依據廿四節氣的排定,其中針對兒童或是成人患有氣喘、支氣管炎或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或是體質虛弱易反覆感冒者,都可藉由穴位敷貼療法改善體質與症狀,提高免疫力,降低感冒頻率。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體質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 #鼻炎 #三伏

【聯合新聞網】「大腸癌」發生率第1名 注意自己是否為高危險群

2019-06-06 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即時報導

藝人賀一航因大腸癌病逝,這幾天民眾到腸胃科詢問大腸癌病相關問題的人數大增,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指出,有家族性瘜肉症者與其他器官有癌症者等都是高危險群,建議例行健檢以早期發現,而大腸癌患者有8成是生活型態不佳等後天造成,民眾應積極預防。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長郭武憲是肝膽腸胃科的專家,他指出,大腸癌是國人最好發的癌症,早期沒有明顯徵兆,直到癌症晚期,出現排便異常,腹痛、食慾減低、體重減輕、貧血甚至肝、肺臟轉移等症狀才被發現。

他說,有家族性瘜肉症者、直系親屬有大腸直腸癌者、本身接受過大腸直腸癌治療者、有慢性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患者、以及身體其他器官有癌症者都是高危險群,應提早做大腸鏡或做預防性大腸直腸切除, 50歲以上民眾可積極參加國健署每兩年糞便潛血檢查,以及上五年一次鋇劑灌腸攝影或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病人中,約有20%與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0%則跟肥胖、生活型態不佳、低纖高脂的飲食、年齡增長等後天因素有關。郭武憲說,息肉與大腸癌的發生息息相關,建議少燒烤紅肉、少熱量油炸,多蔬菜水果與規律運動,促進腸道蠕動,降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內的致癌物。

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鼓勵民眾,大腸直腸癌目前治癒率高,不算末期病人的話,5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即使是癌末病人,好好治療也有三成病人有機會存活超過五年,過程雖辛苦,但建議不要放棄治療,也不要選擇偏方或非正規療法,以免錯失適當的治療時機。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最近因有多民眾詢問大腸癌相關問題,今天提出叮嚀。圖/員生醫院...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最近因有多民眾詢問大腸癌相關問題,今天提出叮嚀。圖/員生醫院提供

【臺灣時報】大腸癌「五大迷思」 員榮體系提出「五大叮嚀」

 

2019-06-06 |  記者周為政員林報導

 

圖:總院長張克士(右3)呼籲大眾勿吃燒烤食物。(記者周為政攝)

 

豬哥亮、賀一航等藝人都因大腸癌去世,「大腸癌很可怕」和「大腸癌可以治癒嗎﹖」等問題成為大家議論焦點,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今(6)日提出「防治大腸癌、大家一起來」呼籲,總院長張克士說,為解除民眾疑惑,員榮體系貼心整理「五大迷思」和「五大叮嚀」,讓鄉親容易理解和記憶。

曾到員榮醫院檢查的藝人秦揚,在花蓮以視訊和張總院長通話,秦揚說,藝人由於生活不正常,加上沒有適量的休息,很容易受到病菌侵襲,秦揚說,他16年前戒煙,最後一根煙丟棄在合歡山上,他呼籲老煙槍儘快戒掉,另外,勿吃燒烤食物。

秦揚在員榮醫院檢查出有小小結節,但還不到開刀程度,張克士院長說,賀一航開完刀後如繼續治療,應不致會惡化。

 

▲張克士總院長(右)和秦揚視訊了解大腸癌情形。

主治肝膽胃腸科的員榮體系員生醫院郭武憲院長說,大腸癌是國人最好發癌症,早期無明顯徵兆,直到癌症晚期才會伴隨「如排便頻率改變、有便意卻排不出來、排便完仍持續有便意」、「有暗紅色便血」、「大便形狀變細」、「腹瀉或便秘」、「腹部脹痛」、「食慾減低」、「體重減輕」、「貧血甚至肝、肺臟轉移」等症狀。

郭院長說,有高危險群民眾應早期檢查:1.家族性瘜肉症。2.直系親屬有大腸直腸癌。3.本身有大腸直腸癌已接受過治療。4.其他與大腸直腸癌有關腸胃道瘜肉症及症候群。如慢性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5.身體其他器官有癌症者(甲狀腺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其他腸胃道癌症)。

 

▲員生醫院院長郭武憲提出「五大叮嚀」。

 

郭武憲說,五大迷思:1、自己會不會得到。2、如何避免及預防。3、需接受何種檢查。4、做大腸鏡痛不痛。5、如何才算完整治療。

郭武憲說,五大叮嚀是兩少、兩多、一要:1、少吃燒烤紅肉。2、少吃熱量油炸。3、多蔬菜水果。4、多規律運動。5、要及早篩檢。

【公民新聞】員榮醫院淺談大腸癌 積極治療存活率高別放棄

〔記者林明佑/彰化報導〕繼李國修、豬哥亮後,演藝圈又一明星殞落,資深藝人賀一航因大腸癌離世,消息一出震驚各界,也讓民眾對大腸癌心生畏懼,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鼓勵民眾,只要及早發現,大腸癌的存活率其實很高,千萬不要因為逃避而去選擇偏方或非正規療法,以免錯失適當的治療時機。

肝膽腸胃科的專家也是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院長郭武憲教授表示,大腸癌是國人最好發的癌症,大腸癌初期並無明顯的症狀,直到癌末才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次數過多、排便出現黏膜有暗紅色之便血、大便形狀變細、腹瀉或便秘、腹部脹痛、食慾減低、體重減輕、貧血甚至肝、肺臟轉移等症狀。

郭武憲指出,早期診斷癌症要靠例行健康檢查,以及提早對高危險群的民眾實施檢查,一般50歲以上民眾可以積極主動參加國健署每兩年糞便潛血檢查加上五年一次鋇劑灌腸攝影或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保障腸道健康。

若自身有家族性瘜肉症者、直系親屬有大腸直腸癌者、本身有大腸直腸癌已接受過治療者、其他與大腸直腸癌有關的腸胃道瘜肉症及症候群者,如慢性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身體其他器官有癌症者,如甲狀腺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其他腸胃道癌症等,檢查年齡應提前到40歲。

雖然大腸癌檢查方式有糞便潛血反應、肛門指診、乙狀結腸鏡、鋇劑灌腸攝影、大腸鏡檢查,但大腸鏡檢查目前仍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的有效工具,尤其現在無痛內視鏡已廣被接受,全大腸鏡檢查並不難完成,心、肺功能不好,或年紀較長的民眾都不適合使用麻醉的檢查方式,就可以用免麻醉無痛方式,且免麻醉的檢查方式可以縮短時間,檢查時,醫生可以在受檢者清醒的狀態下,與受檢者進行雙向的溝通。

大腸癌的治療多樣化,端視診斷時癌症期別,因此早期發現的癌症除了預後良好以外,治療的選擇也會較多,如使用內視鏡切除、微創手術等,隨著期別增加則須外科剖腹手術、輔助性化學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等此時須與醫師充分溝通與配合才能接受完整治療。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HxCnbluYU?rel=0]

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也鼓勵民眾,大腸直腸癌目前治癒率相當高,不算末期病人的話,5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即使是癌末病人,好好接受治療,也有三成病人有機會存活超過五年。雖然過程可能很辛苦,但建議不要放棄治療,也不要因為逃避而去選擇偏方或非正規療法,以免錯失適當的治療時機。

【中時電子報】預防勝於治療 秦楊籲重視健檢

 

中國時報
謝瓊雲 、彰化
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右)為藝人秦楊(左)進行肺癌篩檢,強調已多次徵詢獲得同意,才談論其肺癌篩檢結果,藉此呼籲大眾重視定期健檢的重要。(謝瓊雲攝)
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右)為藝人秦楊(左)進行肺癌篩檢,強調已多次徵詢獲得同意,才談論其肺癌篩檢結果,藉此呼籲大眾重視定期健檢的重要。(謝瓊雲攝)

藝人賀一航因大腸癌病逝、馬如龍也疑因肺腺癌惡化病危,力挺韓國瑜的秦楊6日透過視訊,以自身戒菸16年、卻仍檢查出肺部有小結節,呼籲民眾重視預防勝於治療,定期檢查才能早發現早治療。

秦楊從去年選前就公開力挺高雄市長韓國瑜,近日每場挺韓造勢活動從不缺席。他說,過去拍戲時,最多1天要抽掉3包菸,直到醫師勸誡,毅然決定戒菸。年初他到員林市員榮醫院接受低劑量肺部CT電腦斷層掃瞄,檢查發現右肺長有0.2公分結節,並非罹癌,只需定期追蹤,未料媒體報導後,卻引發部分網友誤解和韓粉論戰。

秦楊強調,他很樂意擔任戒菸、肺癌篩檢代言人,也與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上電視節目宣導,分享自身的健檢內容,鼓勵大眾和老菸槍及早檢查、定期追蹤。

張克士說,在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最高,肺癌則是死亡率最高,透過CT篩檢和大腸鏡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治療,早期大腸癌治癒率高,建議患者勿逃避或誤信偏方。

員生醫院院長郭武憲說,預防大腸癌要少吃紅肉、燒烤、少油炸、多蔬果、多運動避免久坐。早期腸癌無徵兆,晚期會出現排便頻率改變、血便、腹痛等症狀;有息肉、大腸腺瘤或家族史等高危險群務必定期檢查。

【中時電子報】溼熱端午 跟著古人這樣養生避邪

員生醫院中醫部主任醫師林親怡。(謝瓊雲翻攝)
員生醫院中醫部主任醫師林親怡。(謝瓊雲翻攝)
每到農曆五月,氣候又溼又熱,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著艾草、菖蒲。(謝瓊雲翻攝)
每到農曆五月,氣候又溼又熱,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著艾草、菖蒲。(謝瓊雲翻攝)
以中藥艾絨製作而成的艾粒,是中醫師門診上經常用來治療疾病的藥方。(謝瓊雲翻攝)
以中藥艾絨製作而成的艾粒,是中醫師門診上經常用來治療疾病的藥方。(謝瓊雲翻攝)
中醫師經常以艾絨製作成的艾粒,運用在針灸治療上。(謝瓊雲翻攝)
中醫師經常以艾絨製作成的艾粒,運用在針灸治療上。(謝瓊雲翻攝)

農曆五月,古代時又被稱做「毒月」、「惡月」。值此季節氣候潮溼燠熱,食物不易保存、容易腐敗,也使得腸胃常常出狀況;加上萬物活躍,生命正值繁衍季節,連傳染病原也快速傳播擴散。中醫師林親怡指出,跟著古人的智慧,在端午時節做好避邪、防疫工作,自然就能趨吉避凶。

許多人都知道每逢端午節就要掛菖蒲、艾草,喝杯雄黃酒避邪,其實這些古時的智慧,可是大有學問!古人透過經年累月的生活觀察,體驗出「避邪」和「防疫」的重要,依照經驗法則逐漸累積,成為習俗,因此端午節也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開始的衛生防疫節日。

員生醫院中醫部主任醫師林親怡表示,端午節用來避邪的植物,如艾草、菖蒲,不僅能有效驅趕蚊蟲動物,更是中醫師臨床治療時的愛用藥方,經常拿來治療疾病。無論生搗汁、煎煮入藥飲用或沐浴、吊掛門口或是燃燒除蟲,都非常實用。

林親怡說,根據《開寶本草》記載,艾草,「主灸百病,可作煎」;艾草葉可製成艾絨,點燃薰蒸、除百病。而針對腹瀉、腹痛等腸胃道疾病,《本草綱目》描述道:「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若天雨腰腿冷痛,可用艾條灸溫經散寒;此外,艾葉也是暖宮常用,用來治療經痛、崩漏、不孕等疾病的熱門藥材。她也提醒艾草的使用禁忌,,根據《本草圖經》提醒,艾草性偏溫;若體質偏熱、或有燥熱症狀者,必須小心使用。

林親怡說,中藥使用的菖蒲,是「石菖蒲」,主要功效是開竅寧神,化溼和胃。石菖蒲有特殊的揮發油,可用於耳鳴、喑啞等疾病通竅。也可用在神經相關疾病,如治療痰濁蒙蔽引起的頭暈,嗜睡,健忘等疾患。因季節溼熱、或吃太多肉粽等糯米製品引發腸胃道疾病也有效果,可治療脘腹脹悶、食慾不振,或是打嗝有濁氣等症候。但是體質陰虛的民眾,就得小心使用。

除了使用植物避邪,她也提醒民眾,最重要的仍是飲食有節度,應節食品粽子,較難消化、還會抑制胃腸蠕動,因含有大量澱粉,消化過程中會大量吸水,吃太多會引起便秘,不應吃太多;同時要經常洗手、預防傳染病。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

#艾草 #避邪 #疾病 #治療 #端午節

【聯合新聞網】肺癌篩檢AI輔助系統全台率先引進 能判讀微小結節

2019-05-28  聯合報 記者何烱榮╱即時報導

肺癌已成台灣國癌,愈來愈多的人接受低劑量肺癌篩檢,因肺部結節若小於0.65公分,可能隱藏在血管,醫師不易判讀,衍生醫療糾紛;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去年引進肺癌篩檢AI輔助判讀系統,不但縮短篩檢判讀時間,也提高準確率,是肺部有小結節的患者佳音。

員榮醫療體系記者會,總院長張克士宣布,這套全台率先從美國引進的肺癌篩檢AI輔助判讀系統(ClearRead CT)正式啟用。

國內1名電視本土劇知名藝人曾是老菸槍,雖然已戒菸16年,最近因連續咳嗽,感覺不舒服,到員榮醫院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張克士說,臨床醫師結合這套AI輔助判讀系統,很快判讀右肺有0.2公分的小結節,算是非常早期發現的案例。

「透過這套判讀輔助系統,即使結節只有0.15公分左右的病灶,也會清楚顯現在影像上。」胸腔內科醫師林鴻慶說,傳統以胸部X光作為篩檢工具,很難發現直徑1公分以下的小結節,以致發現肺癌時通常已經是晚期,存活率不高,造成很多家庭憾事。

張克士說,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2016年9月核准這套世界最先進的系統,去年3月員榮醫療體系率先引進,並與中榮醫院合作進行研究,一年來輔助醫師判讀2千例,證實可縮短人工判讀時間26%,準確率提升到95%,今年4月間衛福部核准使用。

一個電腦斷層組像包含上百張切片影像,肺部結節外觀白白的,通常長到0.2公分以上都可判讀,達到0.8公分就需進行切片作組織分析並追蹤;若小於0.65,可能因隱藏在血管,會影響醫師判讀,讓接受篩檢的民眾以為很健康而心情鬆懈,不再追蹤。

張克士說,因小結節可能在1年內長到2.2公分,萬一接受篩檢的民眾拖了幾年再作篩檢,發覺小結節變成肺癌時,可能會抱怨醫師誤診而衍生醫療糾紛;有了這套AI判讀輔助系統,醫師可以更快、更準確判讀,讓肺部有小結節的患者及早接受追蹤與處理。

林鴻慶說,如果民眾持續咳嗽有痰超過一星期,或常感胸悶,呼吸不順暢,爬1、2層樓梯就會喘,建議趕快到醫院接受胸部X光或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根據美國醫學研究,肺癌好發族群是55至74歲老菸槍,即每天1包菸超過30年,或每天2包菸超過15年者。「國內研究報告,指出抽菸不是導致肺癌的惟一因子,如二手菸、烹飪油煙、空氣細懸浮微粒(PM2.5)、家族遺傳等,都是重要的因子。」。

員榮醫療體系去年率先從美國引進最新的肺癌篩檢AI輔助系統,經一年實作,能縮短肺癌...
員榮醫療體系去年率先從美國引進最新的肺癌篩檢AI輔助系統,經一年實作,能縮短肺癌篩檢的判讀時間,準確率也提升到95%。記者何烱榮/攝影
員榮醫療體系去年率先從美國引進最新的肺癌篩檢AI輔助系統,能縮短肺癌篩檢的判讀時...
員榮醫療體系去年率先從美國引進最新的肺癌篩檢AI輔助系統,能縮短肺癌篩檢的判讀時間,準確率也提升到95%。記者何烱榮/攝影
員榮醫療體系去年率先從美國引進最新的肺癌篩檢AI輔助系統,經一年實作,能縮短肺癌...
員榮醫療體系去年率先從美國引進最新的肺癌篩檢AI輔助系統,經一年實作,能縮短肺癌篩檢的判讀時間,準確率也提升到95%,總院長張克士(中)昨天宣布正式啟用。記者何烱榮/攝影(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中時電子報】肺部CT篩檢 員榮引進AI輔助判讀

中時

員榮員生醫療體系率全台之先,引進美國最新AI影像判讀系統,讓肺癌篩檢影像判讀更加快速精準。總院長張克士(中)更宣布將以半價優惠嘉惠在地鄉親,呼籲有需要的民眾及早接受篩檢。(謝瓊雲攝)
員榮員生醫療體系率全台之先,引進美國最新AI影像判讀系統,讓肺癌篩檢影像判讀更加快速精準。總院長張克士(中)更宣布將以半價優惠嘉惠在地鄉親,呼籲有需要的民眾及早接受篩檢。(謝瓊雲攝)
具有肺癌高危險因素者,醫師建議應定期接受篩檢。(謝瓊雲攝)
具有肺癌高危險因素者,醫師建議應定期接受篩檢。(謝瓊雲攝)
近年台灣空汙議題引發高度關注和討論,不少醫界學界認為與呼吸道過敏、肺癌等疾病有高度相關。(謝瓊雲攝)
近年台灣空汙議題引發高度關注和討論,不少醫界學界認為與呼吸道過敏、肺癌等疾病有高度相關。(謝瓊雲攝)
現行肺癌篩檢主流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比起傳統胸部X光檢查更加精準,能清楚看到更微小的結節。(謝瓊雲攝)
現行肺癌篩檢主流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比起傳統胸部X光檢查更加精準,能清楚看到更微小的結節。(謝瓊雲攝)
左圖為原始的肺部斷層掃描影像,右圖為以AI輔助系統演算法去除血管組織後,有助於讓醫師更清楚快速看出結節位置與大小。(謝瓊雲攝)
左圖為原始的肺部斷層掃描影像,右圖為以AI輔助系統演算法去除血管組織後,有助於讓醫師更清楚快速看出結節位置與大小。(謝瓊雲攝)

員榮員生醫療體系與引進美國Riverain公司最新AI肺部斷層掃描影像輔助判讀ClearRead CT,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演算法去除影像中的血管成像,更精準快速判讀肺部微小結節。

肺癌連續7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1名,空汙議題讓中台灣民眾聞肺癌色變,傳統胸部X光無法發現肺部1cm以下結節,低劑量肺部斷層掃描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去年員榮員生醫療體系率先發起推動彰化縣肺癌公益篩檢,1600個免費篩檢名額中就認捐500個名額,是全縣最多。

由於上百張CT電腦斷層掃描原始影像中,血管組織與結節影像看起來很近似,常干擾放射科醫師判讀,因此員榮再引進AI系統輔助加速精準判讀。

胸腔內科主任醫師林鴻慶指出,體系內已使用此系統輔助判讀2000例,醫師們都認為成效令人滿意,包含已戒菸16年的藝人秦楊因長期連續咳嗽,前來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右肺有0.2公分小結節。

林鴻慶說,另一位定期健檢的民眾今年也增加肺癌篩檢項目,發現右下和左下肺葉各有0.2和0.8公分結節,讓他能及早警覺定期追蹤。肺部CT篩檢,輻射劑量低、不需要顯影劑,加上AI輔助後甚至連僅0.15公分的病灶都可清楚顯現,可進一步確認是結節、慢性發炎或痰長期淤積。

總院長張克士表示,這套AI系統讓醫師判讀準確率達到95%以上、加快判讀速度26%以上,2016年9月獲美FDA核准,去年3月員榮體系就完成簽約引進研究,今年4月也獲台灣TFDA核准。

張克士說,引進AI後有效提升醫師判讀的速度與精準度,因此,為了造福長期暴露於高空汙環境和有肺癌家族史、長期抽菸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早期接受篩檢,將以半價費用嘉惠有需要的鄉親。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

近期留言

    Social Share Buttons and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